栏目名称
审核评估
审核评估
公司首页> 审核评估>
正文
【迎评促建】公司教师课堂教学典型案例
作者:图、文:周卫霞 时间:2024年07月01日 12:01 点击数: 来源: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

1. 该教师(或教学团队)基本情况介绍

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》获云南省第三批线下一流课程。课程负责人:魏屏,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、咨询工程师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、云南省老员工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委员、双师双能教师、双带头人工作室。主讲,课程总体设计、课程思政案例挖掘和设计。课程团队成员:吴克川,工程抗震研究所骨干成员,科研反哺教学,负责新工科融入课程建设,以云南省高烈度地区混凝土结构设计为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设计。沈兴刚,负责课内实验指导,产学研项目合作。

2. 该教师(或教学团队)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

课程教学实践发现三个问题:新工科、课程思政融合不够,不符合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应用型人才目标;员工会听、会做题,但不会动手解决问题,与实际工程项目脱离严重;考核指标体系单一,不符合员工学习发展情况。教学改革重点解决:

1)一旧两新结合。旧是指本课程知识体系,新是指新工科与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。课程教学内容随新规范进行修改调整,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模块化;明确以云南省绿色发展、高烈度地区抗震设计为任务驱动,开展问题链式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,教师引导员工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中,将新工科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技术等前沿技术为内涵提升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工程伦理、工匠精神、安全意识等课程思政为轴线,与专业知识体系高度融合。

2)一听两实结合。听是课堂教学,强调听懂、会计算、会画施工图,实是课内实验和实训,强调能动手、能照图施工。改革重点是把实验和实训纳入教学内容模块,开展产学研项目。课内实验: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后,员工动手加载完成7个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极限破坏,亲眼见证破坏过程和破坏特征,归纳了构件破坏的关键词。课内实训:将学科竞赛进课堂,简化赛题,员工创新设计,用纸做模型,验证纸结构模型承载力和变形特征;实训基地:看现场工地实际做法,能把构件钢筋按图纸绑扎制作出来。实训和实验分组竞赛,激励员工学会看图、动手、协作、创新。

3)多评一考结合。多评是过程性考核多元化,能体现员工学习发展和智能评价,一考是期末考试,能体现员工对知识记忆、应用和运用能力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变过程性考核的方式。过程性考核设置不同考核模块和成绩占比,期末考核对标土木工程职业资格考试,以构件设计为主线,突出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
课程内容建设:

1)将课程内容优化成三个模块:模块一,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;模块二,构件承载力极限设计和构造要求;模块三,构件正常使用极限设计和耐久性极限设计。

2)以本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成果辅助教学,增设最前沿融合创新技术模块:新混凝土设计规范内容和新平法知识,讲解修改意义和目的;创建建筑结构案例库,将最新隔震减震技术、性能抗震设计、抗震加固技术、结构绿色低碳、注册类工程师等。

3)增设课程思政模块:土木工程职业道德、工程伦理案例、土木前辈介绍、工程事故、云南绿色建筑企业等专题。提升员工专业自信,引导员工做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土木工程师。

d27e2a7dcb0101f69e0ac29016f4e1a

011b06b7261be3744ce3754764c33d7

55851af652c889eba8c75c9617c06eb

e0160958f37e0c5b3ff2dc1efa2d47c

3. 该教师(或教学团队)教学改革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获奖情况

课程建设历经三个阶段对标专业认证:2009-2014年,组建教师团队,编写教材;2015-2020年,信息化在线,2015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21-至今,慕课教学,产学合作、课程思政案例、工程伦理和安全意识与教学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应用。教师团队双师双能教师团队综合实力全面提升,获红云园丁教学改革奖、优秀课堂教学奖,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、二等奖各1项,课件比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省级三等奖1项,课程负责人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014年二等奖、2020年三等奖;2022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;魏屏评为2023年校级十大优秀教师之一。指导员工获奖:全国老员工结构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,云南赛区特等奖2项、其他奖若干;全国老员工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比赛国赛获奖11项、云南赛区获奖27项。撰写论文28篇,主持省级项目8项。

4. 该教师(或教学团队)工作感言

教学团队老师政治素质过硬,始终坚持强化政治引领,是党的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宣传者、贯彻者和执行者,始终坚守教学一线,专注、耐心、传承工匠精神,不断学习和实践、创新和改进、坚持追求卓越、创造完美的力量。


初审:冯国建

复审:朱维伟

终审:王涛